第492章 决战前夕中-《烈火南明二十年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有道理,有道理。”众人发出了一片赞同的声音。凤阳府确实特殊,如果能在凤阳决战,将会对反清复明的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打击。实际上,兴华军这支军队虽然进入了内地作战,但很多人对这支军队并不了解。

    站在其他人的角度,兴华军曾经跟永历政权有联系,虽然没有明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,但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想到这支军队多多少少跟明朝有联系,而且他们三番五次跟清军会战,怎么说这支军队也是支持明朝的。所以多尔衮相信,譬如姜镶、刘迁、武大定这些人应该都是秉持观望态度,只要兴华军胜,他们就会起兵。

    如果自己能在凤阳府击败他们,就等于告诉了这些蠢蠢欲动的人,明朝气数已尽,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。而且渡过长江,反而距离京师更近,无形中更是拉长了兴华军的补给距离,还不用承担长江上水师出现的风险,光是跟他们的陆军决战,这何乐而不为呢?

    桂林一战,若是敌军水师没有参战,清军未必没有胜算。包括最后局势反转,也是因为对方水师有水兵登陆造成了吴应熊的兵马崩溃。如果没有这支水师干预,清军可不一定会全线失守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,多尔衮当即拍板道:“好,就依此计,全军退守凤阳府。此地进可攻退可守,就在南京的对面,除非兴华军不想过江作战,如果这样也好,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应对北方局势,把阿昌阿方才说的那些人全部找出来干掉。”

    “嗻!”众人一起单膝跪地道。

    多尔衮打的算盘很明显,要不兴华军就渡过长江,两军在凤阳府决战,要不兴华军就到南京为止,不过长江。他们不过江,多尔衮就能腾出手来解决西北和湖广北部的问题,解决了这些问题,清军的大后方就彻底稳固了。到时候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,虽然清廷占领的北方地区没有南方富庶,但他们也不是一点优势都没有。

    兴华军想要整合南方,需要花费很多时间,而且不少明朝的遗老遗少,像是郑成功这些人是不是百分百听高衡招呼也说不定。高衡此人,根本就不想复兴明廷,而是想自己搞一套朝廷出来。那么他能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?如果有人给他捣乱怎么办?兴华军还要吃掉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,这可不是一时半会能消化的。

    清军从崇祯十七年入关,好歹已经在关内经营了五年,兴华军刚刚进入华夏传统地盘,没有几年时间恐怕消化不了这么广大的地区吧。

    只要清军能快速解决北方的问题,然后掉过头来,趁着兴华军还没有消化江南的时候再次南下,他们可不一定防得住。长江虽然长,但兴华军的水师也不可能处处控制,清军以骑兵见长,机动能力卓越,只要选择某个点进行突然袭击,兴华军未必防得住。而且想要控制这么广大的地区,没有驻军可不行,兴华军才多少兵力,如何进行分散?高衡能玩得转吗?

    两日后,清军从南昌开拔,大规模北撤,不仅仅将金声桓的残兵败将全部带走,硬生生扩充了饥兵的实力。而且在路过闽浙一带的时候,多尔衮也发出命令,召集这里的全部驻军跟随他们北上,直接放弃了对闽浙地区的占领。

    当然,这种放弃是暂时的,多尔衮是为了集结更多的兵力,还别说,虽然桂林之战中,七十万大军折损近半,但江西一地收编十万饥兵,闽浙又加入数万汉军还有一些满蒙的留守部队,再加上南直隶全部的留守部队,多尔衮的总兵力至少恢复了二十万,七七八八加起来,军队再次回到了六十万上下,在他看来,若是在凤阳决战,兴华军少了水师,光靠陆军,实际上双方兵力对比应该跟桂林会战差不多,而且这次,多尔衮要押上全部,让北洋新军上前线,清军完全有一战之力。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